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访谈>正文

黑色素瘤免疫靶向治疗进展——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John Wen-Cheng Chang教授专访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4/11/28 15:43:03  浏览量:2542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长期以来,转移性黑色素瘤以恶性度高、生存期短、预后差,成为肿瘤领域极富挑战性的恶性疾病之一,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们一直致力于治疗方式及新型药物的探索与研发。

  长期以来,转移性黑色素瘤以恶性度高、生存期短、预后差,成为肿瘤领域极富挑战性的恶性疾病之一,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们一直致力于治疗方式及新型药物的探索与研发。黑色素瘤因其自身肿瘤免疫源性较强的特点,近年来在免疫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一般治疗方法相比,免疫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为广大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福音。《肿瘤瞭望》记者就这一方面内容,对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John Wen-Cheng Chang教授进行了采访。

  目前免疫靶向治疗主要以免疫检验点关键分子作为靶点。机体通过对免疫检验点信号通路的调节,来调整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John Wen-Cheng Chang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免疫靶向治疗通过对这些靶向分子的调节,可以在不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机体免疫力,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应对肿瘤细胞的能力,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增殖和转移的目的。

  在该领域最先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ty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的相关研究。2011年CTLA-4单抗Ipilimumab成功上市,成为近30年来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可明确延长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药物,奠定了免疫靶向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重要地位。CTLA-4是一类免疫负性调节分子,传递的负性信号可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CTLA-4单抗通过阻断这一负性调节信号,以恢复T细胞功能,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Ipilimumab能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3.5个月,其中近20%的患者可获得大于2年的长期生存期。

  继CTLA-4之后,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与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成为另一对恶性肿瘤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的热门研究靶点。表达于肿瘤微环境中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PD-1受体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使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减弱。PD-1/PD-L1单抗通过阻断PD-1与PD-L1结合,以抑制免疫负性调节信号,从而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著名的checkmate-066试验首次显示了PD-1单抗在Ⅲ期临床试验的生存疗效,其结果显示,患者1年生存率达73%,有效率达40%,较CTLA-4单抗Ipilimumab效果更为明显。

  在单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CTLA-4单抗和PD-1/PD-L1单抗的联合治疗进一步掀起了当前临床试验的热潮。目前有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和75%,总体有效率可达42%,完全缓解率可达17%。可见,由于作用机制相互协同,以上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可能较单独使用时效果更为显著。

  John Wen-Cheng Chang教授谈到,近年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不断显现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它们对长期生存率的显著改善是对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最直接也最有价值的获益。

  免疫靶向治疗运用前景广阔,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开展,我们期待它们将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何豫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免疫靶向治疗CTLA-4Ipilimumab程序性死亡分子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