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第5届中国胰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CSPAC 2019)在上海市圆满举行。此次会议以“聚势谋远,协力拓新”为主题,汇聚了中国胰腺癌领域的众多顶级专家,共话胰腺癌研究进展和发展之路。会议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主持,三位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春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泉兴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分别发表开幕致辞。
CSPAC 2019开幕视频,展示CSPAC不俗发展历程
会议开场视频气势宏伟,慷慨激越,回顾了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研究协作学组(CSPAC)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令人心潮澎湃。
近年来,胰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顽疾。多学科协作团队诊治蓬勃发展,已逐步成为胰腺恶性肿瘤的首选诊疗模式,国际上逐步形成了多个针对胰腺肿瘤的区域性学术组织,在攻克顽疾的征程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显著推动了临床实践的进步与指南的更新。在此背景下,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研究协作学组(CSPAC)在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以“平等、合作、共赢”为原则,多次开展区域性多学科学术合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专家共识两篇,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同时,连续召开四届中国胰腺癌高峰论坛。2018年,在赵玉沛院士、倪泉兴教授和王春友教授的倡议下,全国45位著名专家共同合作,撰写发表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并于2018年4月在CSPAC 2018会议上正式发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胰腺癌诊治方案。
新时代的临床医生,既是研究证据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临床证据的提供者,当下中国胰腺领域的临床研究,已从回顾性走向前瞻性,单中心走向多中心,涌现出一大批抗击胰腺肿瘤的佼佼者,展望未来,我国的临床研究必将产生更大的飞跃。目前,CSPAC已牵头开展以下两项临床研究:①旨在观察同步手术切除的生存获益的胰腺癌肝寡转移行转化化疗后同步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Ⅲ期试验——CSPAC-1临床研究;②旨在探究微创手术的肿瘤学生存获益的腹腔镜对比开放胰体尾癌根治术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CSPAC-2临床研究。这两项研究得到全国同道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期待为胰腺癌患者贡献中国证据。
倪泉兴教授专访: CSPAC论坛日臻完善,胰腺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倪泉兴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在CSPAC 2019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记者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的倪泉兴教授接受采访,请他阐述本届会议亮点,并探讨胰腺癌早期诊断新技术。
本届CSPAC论坛亮点
倪泉兴教授: 本届CSPAC论坛虽然日程偏短,但会议内容丰富且亮点颇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论坛内容非常全面及深刻,分别涉及了胰腺癌外科手术、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探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化疗方案选择、转化治疗及术前新辅助治疗等多项话题,这对于胰腺癌治疗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②本届CSPAC论坛的与会专家以中青年为主,并正成为胰腺癌领域的中坚力量。③除外国内大型医院,来自基层医院的医生亦开始积极参与本次CSPAC论坛,表现出对胰腺癌治疗进展的浓厚兴趣。④新技术的引入及介绍成为本届CSPAC会议的重点之一。⑤着重探讨胰腺癌治疗中的经验教训和不足,以问题为导向从而寻求治疗的改进及提升。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新技术
倪泉兴教授: 胰腺癌是一类侵袭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率低,并且容易出现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及神经侵犯等,故而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如5年生存率)较低。治疗上,外科手术是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方式(理论上指R0切除),但由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低,能达到R0切除的患者比例通常不足20%。 因此,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的新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目前,超声内镜在胰腺癌早期诊断方面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最小可发现5 mm的胰腺癌病灶。此外,超声内镜有助于鉴别外观上形似良性肿瘤却具有潜在恶变风险的病灶(例如胰腺粘液性囊腺瘤等),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在临床上可推广超声内镜的应用。再者,在健康体检方面可适当加入胰腺癌的相关检查,例如胰腺薄层CT等,这也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对于提高胰腺癌的长期生存也颇有价值。
会场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