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和你一起聚焦ASH|第二集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12/31 16:58:02  浏览量:2005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在第60届ASH年度盛典现场,肿瘤瞭望特别策划了“青年学者和你一起聚焦ASH”的现场互动。我们邀请与会的中国青年学者,与我们畅谈他们参会的感受与收获。大会第三天,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青年骨干魏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和梁洋教授将共同分享本届ASH会议在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方面的治疗进展。

梁洋教授(左)、蔡清清教授(中)和魏辉教授(右)

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在白血病领域最新进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治疗Inotuzumab为一种靶向CD22的免疫毒素,已在美国获批用于复发难治ALL患者。Inotuzumab联合mini-hyper-CVD方案用于一线老年的ALL患者。CD3和CD19双抗,用于初治一线患者。分别和减低剂量化疗联合,或两种靶向药物联合,看到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获益。此外CAR-T应用于ALL患者,优势是缓解快,迅速获得CR甚至MRD阴性。CAR-T治疗在不同瘤种疗效不同,在临床上观察到淋巴瘤起效慢但疗效持久,且CRS发生率低,白血病起效快大约1个月左右,但是容易复发故一般用于移植桥接,例如急性白血病,造血功能恢复迅速移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33和CD123双抗靶向治疗,优化治疗方法是未来尝试方向。靶向治疗的热点是: 2017年FDA批准第一个FLT3抑制剂Midostaurin(米哚妥林)联合传统化疗用于治疗伴有FLT3 ITD突变阳性的初治AML;IDH-1/2抑制剂最近两年陆续上市,联合化疗有50%以上患者MRD转阴;BCL-2抑制剂今年FDA获批上市,用于一线治疗,AML患者有更多治疗的选择。
 
淋巴瘤领域大型临床数据公布
 
今年ASH淋巴瘤公布了几个大型试验数据,DLBCL最关注的全球III期GOYA试验,入组712例新诊断DLBCL患者,揭示6个周期R-CHOP+2个周期R疗效不亚于8个周期R-CHOP,且8个周期治疗AE上升,故6个周期R-CHOP+2个周期 R是DLBCL标准治疗方案。德国的FLYER试验结果显示,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对18~60岁的预后良好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可进行降级治疗。DLBCL的标准疗法为6个周期的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但FLYER试验结果显示,4个周期的R-CHOP和2个周期的单独利妥昔单抗的治疗结果为非劣效性。意味着,对于较为年轻的患者来说,降级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优势。
 
CAR-T治疗淋巴瘤获得很好的疗效,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其缓解程度深,且疗效持久。目前建议传统治疗结合靶向药物治疗,例如耐药或者早期复发患者联合来那度胺,ibrutinib,venetoclax等药物,有机会获得更深缓解。
 
靶向药物联合治疗MDS
 
MDS对于发病机制认知近两年有重大突破,尤其是MDS前期相关的基因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的药物,主要是去甲基化治疗如阿扎胞苷,地西他滨和靶向药物如PI3K,PD-1单抗联合进行优化治疗。此外,去甲基化药物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8-10疗程维持,对于防止复发提高生存率有获益。此外还有RNA剪切酶研究进展,如H3B-880作用机制是引入第二个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疾病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专家简介
 
魏辉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白血病?淋巴瘤》通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先后在PNAS、JBC、FEBS letter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文章。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医科院创新工程子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
 
 
蔡清清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治疗中心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CSCO淋巴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
 
梁洋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临床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精准医学学部副主任委员,血液学分部秘书长,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工作于耶鲁大学肿瘤中心内科部血液系,进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2017年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百人计划”引进回国。
 
主要研究方向:血液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转换型研究。在Cancer Cel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Blood, Leukemia, PNAS,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等专业刊物发表系列临床及科研文章,累计影响因子100余分,引用次数1000余次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