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18热评│刘云鹏教授: ctDNA有望成为肠癌预后监测指标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6/14 16:23:10  浏览量:2181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的预后评估对于治疗选择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多数肿瘤目前都是参照传统TNM分期进行预后评估,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编者按:肿瘤的预后评估对于治疗选择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多数肿瘤目前都是参照传统TNM分期进行预后评估,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在6月3日上午的2018 ASCO年会上,一项评估循环肿瘤DNA作为结肠癌辅助化疗疗效预后指标的研究(摘要3516)入选了壁报讨论环节,《肿瘤瞭望》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刘云鹏教授对此研究进行点评。

摘要3516: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III期结肠癌(CC)中辅助化疗(CT)疗效的预后和实时指标
 
背景
 
III期CC的辅助化疗可通过消除影像学上不可见的微小残留病灶(MRD)而预防复发。然而,许多患者不存在MRD,且并非所有MRD患者都能从标准CT中获益。本研究旨在明确术后ctDNA的存在是否预示CT后的复发; ctDNA可否确定治疗期间CT的有效性以及CT完成后ctDNA的存在是否能够预测以后的复发风险。
 
方法
 
在术后、CT期间和治疗结束时计划收集接受辅助CT治疗的III期CC患者的血浆样品。通过对结直肠癌中15个基因常见突变的大规模平行测序来鉴定每个患者的体细胞突变。个体化安全SeqS检测方法用于定量血浆样品中ctDNA。临床医生不知道ctDNA结果。
 
结果
 
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共入组95例患者,中位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辅助CT,其中19例(20%)中位随访21.1个月复发。95例患者中有19例(20%)术后ctDNA阳性(HR,3.52; p = 0.004),且观察到较低的无复发生存率(RFS)。CT结束2个月后17例患者中10例(59%), CT完成时18例中有9例(50%)ctDNA状态由阳性转为阴性。CT后检测不到ctDNA时,患者RFS(HR 5.11; p = 0.02)更佳。相反,在71例患者中有6例(8%)CT后ctDNA状态由阴性转为阳性,并且与RFS(HR 5.30; p = 0.006)相关。最后,辅助CT完成后,89例(17%)中有15例出现了ctDNA阳性和较差的RFS(HR,7.14; p <0.001)。
 
结论
 
ctDNA可以提示III期CC患者中存在不明显的残余转移癌细胞。 ctDNA的系列分析可以筛查出能否从CT中获益的pts亚群,因此是实体瘤中辅助治疗功效的实时标记。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定义如何更好地使用ctDNA分析来指导在III期CC中开展个性化和风险调整的辅助治疗。
 
述评
 
肿瘤的预后评估对于治疗选择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多数肿瘤目前都是参照传统TNM分期进行预后评估,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在III期的结肠癌中,预后存在很大差异。近几年,实时肿瘤预后检测,即液态活检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ctDNA来自于任何裂解的肿瘤细胞,更能反映出肿瘤细胞整体的基因变异信息。另外,ctDNA是肿瘤细胞产生并释放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只要血液中存在ctDNA,就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残留的癌细胞。
 
本研究通过在III期结肠癌患者中监测ctDNA,证实阳性者复发率高,可以辅助CT检查判断预后。近期发表在JCO的文章也证实,ctDNA可用于评估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预后。今年的ESMO还发了特别专刊,展望TNM分期联合ctDNA检测用于评估实体肿瘤分期的可行性。但是在现有证据下,如何提高ctDNA检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并开展前瞻性研究证实ctDNA的预后价值并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总之,ctDNA有望成为用于多种癌症的预后监测,为精准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撰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宋娜  刘云鹏)
 
专家简介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二级教授、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会主委;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肿瘤药物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已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刘云鹏教授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