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惠教授点评“魔法子弹”:ADC研发现状、挑战和未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6/26 17:56:07  浏览量:484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6月9-11日,2023中国肺癌国际学术论坛(China Lung Cancer 2023)暨CMJ肺癌医学30人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肿瘤瞭望》有幸现场采访担任大会主席的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邀请他针对大会热点和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分享见解。

2023年6月9-11日,2023中国肺癌国际学术论坛(China Lung Cancer 2023)暨CMJ肺癌医学30人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肿瘤瞭望》有幸现场采访担任大会主席的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邀请他针对大会热点和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分享见解。韩宝惠教授介绍道,本届会议延续“以学术先导,加强国际化交流”的特色,德国学者Christian Manegold教授和Lothar Pilz教授莅临现场,与参会医生交流和讨论了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会议邀请到于金明院士等多位国内学者全面解读基础与转化研究、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随后,韩教授针对肺癌领域的药物研发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分享了独到见解,本文整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也一些研究将ADC与EGFR-TKI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进行联合推向一线治疗。您如何评价ADC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韩宝惠教授:ADC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00年前德国化学家Paul Ehrlich提出靶向递送细胞毒药物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第一项ADC临床试验开展,首个ADC药物于2000年被FDA批准。针对HER2靶点的T-DM1(赫赛莱)就是ADC当中较早上市的产品。
 
将针对某一靶点的抗体靶向药与化疗药结合到一起,使其能精准找到癌细胞,然后释放毒素杀伤癌细胞,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理想化的治疗策略。这种结合很具有挑战性,无论是结合紧密度、结合位点和连接技术,都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开发难度大。并非把两个有效的药物整合在一起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ADC利用抗体的特异性,将化疗毒素作为payload在肿瘤组织定点释放,其选择的化疗药通常静脉毒性高(尽管用量较小),因此ADC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靶向药物和毒素药物的副作用叠加,在靶目标释放化疗药物后,其对靶器官的毒副反应和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某些HER2 ADC药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导致了较高的间质性肺炎发生率,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当ADC在肺部肿瘤释放毒素时,也会对靶器官肺脏产生毒性反应,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ADC药物是肺癌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但我觉得它还不是一个能带来根本性、革命性改变的产品,相比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NSCLC治疗格局的里程碑式变革,ADC是把过去传统的化疗和单抗技术进行结合,获得一些适应症,可能对一些局部疾病控制不好的肿瘤,通过定点释放细胞毒药物,取得比较好的短期疗效。然而ADC的长期疗效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根据近期举行ASCO年会等学术会议,ADC领域有哪些重要研究进展?
 
韩宝惠教授:目前在肺癌领域研发进展较快的靶点主要是HER2和Trop2。国际上已有针对HER2的ADC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获得适应症,也有多个正在肺癌患者中进行III期临床研究的ADC。
 
HER2和Trop2也是国内的两个热门靶点,多个厂家的HER2 ADC已经进入了II期研究,少数产品正在推进III期临床研究。对于Trop2 ADC,我们医院也正在开展一项I期剂量爬坡研究,目前来看该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是能不能走到II期临床试验或更远,还要基于安全性和疗效两者的平衡。
 
尽管ADC目前是一个研发热点,但是我们在开展临床研究的时候,要本着“安全第一,提高疗效”的大原则,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版面编辑:高金转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韩宝惠教授,ADC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