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立足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大肠癌50年峥嵘岁月——记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1/2 16:57:52  浏览量:2447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癌症杂志》杂志社协办。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癌症杂志》杂志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大肠癌领域的专家、同道参加了会议。
  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本次大会的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及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名誉主委、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分别致开幕词,热烈欢迎大肠癌领域众位专家和学者的到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
 
  随后,蔡三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大肠癌的50年——立足历史、展望未来》的精彩报告,蔡教授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大肠癌的发病率和5年生存情况以及国内外大肠癌的筛查历史,回顾了中国大肠癌在过去50年间结直肠癌外科器械、治疗药物的发展史,总结了结直肠癌辅助化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方案以及大肠癌分子分型从TCGA到CMS分型的演变,蔡教授指出:“1990年以前,外科治疗快速发展,独领风骚,2000年以后,大肠癌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指南规范性诊疗,多学科介入导致大肠癌多学科诊治应运而生,多因素影响治疗决策体现了个体化治疗,多组学、生物统计发展推动了精准医疗。”最后,蔡教授还从战略和技术两个层面阐述了大肠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积极开展病因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大肠癌的三级预防,积极开展以预后预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积极推广我国大肠癌的规范化诊疗和多学科综合诊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苏展教授在大会上汇报了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相应对策。他比较了全国结直肠癌发病/死亡人数与国际数据,指出了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严峻事实。为此,《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如以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大肠癌早期筛查的工作。此外,张教授还比较了结直肠癌各项筛查技术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优缺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苏展教授
 
  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顾晋教授从外科的角度条分缕析地介绍了2016年结直肠的前沿热点。例如直肠癌方面,进展期直肠癌增加新辅助放化疗与手术的时间间隔(与传统间隔6-8周相比)增加了6%的PCR率,而预后及并发症没有明显改善;新辅助放化疗后YPT0患者局部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很高,仅限于完全缓解的病人;局部切除加术后辅助放疗可使T1期直肠癌患者获得很好的局部控制率,对于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也是一种治疗选择,但不推荐用于T2/T3期患者。结肠癌方面,最新的研究有:在符合根治性切除原则前提下,结肠切除长度增加淋巴结总的获取数量,但是阳性淋巴结并没有增加,对于结肠癌预后判断的价值不大;II期和III期结肠癌术后开始辅助治疗的时间应该为6周之内,超过6周将影响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
 
  大肠癌内科治疗方面,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教授从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徐教授梳理了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结直肠癌一线化疗药物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临床临床研究数据;靶向治疗方面,介绍了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法米替尼、瑞戈非尼等药物的相关临床证据和应用;免疫治疗方面,PD-L1免疫药物atezolizumab联合MEK抑制剂cobimetinib治疗微卫星不稳定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疗效也许能够给人带来惊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就直肠癌的放疗进展进行了主题发言。章教授在会中强调,新辅助治疗的综合模式在直肠癌中已证明有效,目前直肠癌放疗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了治疗模式的优化,患者分层治疗、放化疗疗效预测和评估、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成为了目前研究的新方向。结直肠癌的分层因素包括了临床特征、影像特征以及基因特征多个方面。传统的临床特征包括了肿瘤距肛距离、病理分期等,高分辨MRI的发展不仅对直肠系膜筋膜(MRF)侵犯、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做出了评价,同时还提出了T3亚分期等新概念。生物学特征包括分子标志物、基因特征、micro RNA和放疗敏感指数(RSI)等,它们与直肠癌放化疗疗效的关系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有效预测和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临床完全缓解(cCR)和选用“等待-观察”策略的基础。目前用于疗效预测和评估的方法除了常规的直肠指检、影像学评估和内镜评估外,液态活检评价循环肿瘤细胞也能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目前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产生的远位效应主要在黑色素瘤、肺癌中观察到,在结直肠癌中还在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后续研究仍存在较多的挑战,包括如何选择放疗剂量、免疫制剂的选择以及毒性管理等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
 
  ACG胃肠委员会主席,City of Hope外科部主任Yuman Fong教授介绍了目前结直肠癌转移的治疗方案,以往的研究表明,肝切除加辅助化疗能明显改善肝转移患者的生存。他还介绍了许多预侧肝转移不良结果的分子/细胞结果预测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BRAF(HR=6.2),而第一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表达或肿瘤浸入淋巴细胞(TILs)可以预测有利的结果。对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以往的治疗方案是且处于原发灶+/-化疗,分期肝转移灶切除,而最新的治疗方案是有选择性的同期切除。此外,他还演示了机械臂肝手术等先进的外科治疗手段。
  City of Hope外科部主任Yuman Fong教授
 
  在上午会场结束之前,大会还举行了《中国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诊疗专家共识》(第一版)发布会。该公识是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蔡三军教授的牵头下,联合国内各大肿瘤治疗中心的专家撰写的,《共识》结合了国外的经验、中国国情以及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治疗、评估及随访作了推荐,紧贴临床、可操作性强,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参考。相信《共识》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直肠癌治疗的规范化进程,促进疗效的提高。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大肠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